如何加强临床营养能力建设?
解读
【人员要求】
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全面推进临床营养工作,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增加多学科诊疗模式,组建营养支持团队,开展营养治疗,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设立机构】
设立临床营养科的医疗机构,要按照《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开展临床营养工作:
(一)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治疗、营养宣教的实施与监督;
(二)根据临床需求,参与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会诊,或加入MDT团队;
(三)按需提供医疗膳食、肠内、肠外营养建议或处方;
(四)规范管理、监督肠外营养执行;
(五)规范管理医疗膳食业务;
(六)规范指导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使用;
(七)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机构的临床营养相关工作规范。
【设备与设施】
临床营养科应当具备与其规模、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诊疗场所、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保障临床营养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价格机制】
强化与医疗所在地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推动完善临床营养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
01专业教育
在医学院校中加强临床营养学的课程设置,涵盖基础营养学、疾病与营养、营养评估与干预等内容,培养医学生对临床营养的认识和基本技能。
02继续教育
为在职医务人员提供临床营养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临床营养研究进展和实践指南。
03多学科合作培训
鼓励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临床营养培训,促进多学科合作,提高团队整体的临床营养能力。
二、设施与设备
01信息化系统
建立临床营养干预信息系统,实现患者营养评估、治疗方案制定、营养监测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营养评估工具
配备先进的人体成分分析仪、生化检测仪等设备,以便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体脂率、肌肉量、血清蛋白水平等指标。
03营养治疗设备
如肠内营养输注泵、静脉营养配置中心等,确保营养治疗的安全、有效实施。
三、规范与指南
1.制定临床营养规范: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营养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营养评估、诊断、治疗的标准和方法,确保临床营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遵循指南: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上的临床营养指南,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临床营养诊疗指南》等,为临床营养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四、临床实践
1.营养筛查与评估: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及时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和程度。
2.个性化营养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和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包括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饮食调整等。
3.营养监测与调整:在营养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和临床症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五、科研与创新
1.开展临床营养研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临床营养相关的科研项目,探索新的营养评估方法、治疗技术和干预策略,为临床营养实践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2.引进新技术:关注国内外临床营养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适时引进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营养能力和水平。
六、质量控制与管理
1.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临床营养质量控制指标,如营养评估准确率、营养治疗方案执行率、患者满意度等,定期对临床营养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
2.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控制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临床营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END
素材来源网络,如侵删
- 畅通特医食品行业难点堵点 ... 2025-02-19
- 为促进特医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已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标准制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