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公司电话 9:00-17:30  周一到周五
网站首页 >> 如何突破特医食品发展的“痛点?”

如何突破特医食品发展的“痛点?”

作者:冬泽特医 发布时间:2023-09-05 10:41:37 浏览次数:456

如何突破特医食品发展的痛点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特医产品的定义。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回顾这个定义,是因为其中写明了特医产品存在的最大意义——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特殊需求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

即使我们只放眼2018以来的这五年光景,同样能看到整个行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消费的稳健迈步。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的特医行业早已今非昔比。

重庆,西安,石家庄一场又一场行业会议的精英荟萃,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号:2023年是我国特医食品行业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对每一个特医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这种关键既包含着全速前进带来的动力,也包括能否解决行业原生困境的忧思。无法否认,即使发展如此迅速,特医行业的痛点依然存在。

这些痛点究竟在何处?

从业者又应如何对症下药?

这些,都是小编在本期想和大家讨论的重点。

1.产业实力仍不足

尽管我国特医市场已经迎来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临床营养支持疗法中,肠外营养依然占很大比重,与发达国家以肠内营养为主要支持疗法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事实上,在我国,特医食品也就是常说的肠内营养制剂,一直作为药品管理,应用历史可追溯至40年前,并且有着良好的作用效果,但实际应用的产品始终以国外产品为主。由于国内特医食品起步晚,技术依据的匮乏以及技术能力的差异,使得我国的特医食品始终处于产业实力不足的状态。

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的121种罕见病中,需要特医食品配合治疗的多达32种。其中18种罕见病对特医食品的需求尤为紧急,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患者需及时、终生、足量使用,且无法被现有的肠内营养制剂所取代。这18种罕见病包括13种氨基酸代谢和有机酸代谢相关疾病,2种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疾病,2种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相关疾病及1种难治性癫痫相关疾病。

需求是充分,清晰且显而易见的。而现状呢?目前获批的125款产品中,仅有1个罕见病病种苯丙酮尿症有3款产品获批。而针对其它病症的情况,需求能否与产品匹配,自然可见一斑;产品趋于同质化的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当前用于先天性代谢罕见病治疗的特医食品领域仍存在很大空白。

起步晚作为国内特医产业的原生困境,不仅意味着肠内营养方面宏观市场影响力的不足,更代表着技术能力的短缺。随着特医食品临床需求的逐年增加,特医产业水平与实力的提升,已经从诉求逐步成为使命。

2.供不及求仍是常态化现状

比起一般语境中频繁提到的供不应求,特医产品的情况显得更为复杂。所谓供不及求中的即可及性,指的是特医产品能否及时、有效地进入消费者的治疗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则涉及国内外运输,商家备货,产品供应渠道乃至相关审批流程等多个方面。

2023年罕见病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及性报告》显示,我国能够买到的针对罕见病群体的特医食品的种类极其有限,大量患者不得不通过代购、海淘等方式购买。然而,80.5%的患者经历过断粮危机。

断粮是如何造成的?不稳定的渠道?不足量的供应?不靠谱的产品质量?无论哪一种具体因素,断粮的后果都是不可逆的。《报告》指出,在遭遇过断粮的患者群体中,有38%的患者报告了直接影响(如发病或身体损伤),53%报告了潜在影响。由于供不及求造成的断粮,不仅增加疾病恶化的风险,更给罕见病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我国特医食品的实际需求巨大,但目前国家医保局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包括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费用,特医食品几乎未被包括在内。横向对比欧美市场诸国,如美、德等国,均有与具体情况相匹配的,完善的医疗报销政策。如何让患者更容易获得特医食品——即如何解决供不及求,不仅是长久以来的痛点,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大众认知度不够

根据2022年开展的特医食品认知度调查结果,目前全国使用过或对特医食品有一定了解的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3。而大众认知最关键的推动力——科普教育,则应当是一个贯穿市场端与消费端的关键因素。

特殊食品的特殊性及应用场景,使得其科普教育确实有着天然的难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也确实缺少更多定向科普特医食品的媒介窗口,部分消费者甚至一直持有着特医食品=保健品的认知偏差。

除了面向消费者的科普教育,临床应用方面的缺失也是特医食品无法更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的关键。我国临床营养学科仍处在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临床科室对特医食品不了解,导致产品无法被广泛使用。这些都在隐性层面阻碍了患者、消费者更进一步熟悉特医食品。

通过以上详述不难发现,痛点已经显而易见。

比起痛点痛在何处,如何镇痛,止痛,

则是我们接下来要分享的看法。

1.商家/平台提高宣传质量

作为离消费者最近的一环,商家和平台的科普教育作用自然是核心部分。从市场端、消费端对特医食品进行科普教育的意义重大,也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特医行业的一些头部商家与平台已经开始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据了解,京东健康正在持续通过医生及营养师直播互动、健康科普文章等形式介绍特医食品。知名特医食品品牌达能纽迪希亚近年来也致力进一步提升特医食品在中国的可及性。达能表示,将继续支持做好特医食品的使用和管理,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用好特医食品。

特医行业想提升产品应用效果,不仅要靠作为领跑者的几家头部平台,更需要媒体、同行共同努力,传递特医食品的价值,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科学、合理使用特医食品,促进特医食品产业发展。

2.医疗机构加强临床教育应用

临床教育问题是特医食品实际应用的最具体场景,如何做好这一步自然也是业内各部需要审慎思考,认真对待的。

20176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了一系列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

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全面推进临床营养工作,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增加多学科诊疗模式;

组建营养支持团队,开展营养治疗,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

进一步研究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细化产品分类,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建立统一的临床治疗膳食营养标准,逐步完善治疗膳食的配方;

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712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司长周石平、副司长刘松涛、婴配食品注册处处长李晓瑜、一级调研员辛敏通一行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科创园调研特医食品临床应用工作,旨在深入了解特医食品临床需求与使用管理等情况,优化完善注册管理措施。

医疗机构对特医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范临床使用管理,是解决临床痛点的关键一步。

3.加强公宣科普,实现社会共治

特医食品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大环境下的消费者对特医食品存在陌生感,甚至存在疑问。不论是临床医师,还是病人自身对特医食品的认识都存在不足。因此,向公众科普特医食品的合理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自今年3月以来,在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指导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开展了送您一朵小蓝花-特医食品健康你我他特医食品科普活动,已通过座谈交流、科普文章、调研走访等形式对特医食品进行了科学宣传。通过对消费者科普宣传的加强,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提高特医食品科学认知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特医食品的发展也将加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

相信以上几点改变能有效减轻特医行业的部分痛点,

特医行业也终将迎来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素材来源网络,如侵删

特医食品

版权所有 © 上海冬泽特医食品有限公司    沪ICP备15006351号-1